#堅強的孩子不一定真正快樂
以下截自報導內容:
"從小被診斷過動兒的她,自責一路以來讓爸爸媽媽吃苦,希望節目播出後,能讓家人感到驕傲…"
"在學校被同學異樣眼光看待,意識到自己跟別人不一樣,小小年紀一度沮喪…"
"莊凌芸說:「有時候會禱告到哭,我讓爸媽太辛苦了。」…"
-----
在競爭、瞬變的社會裡,在察覺父母為了生活承受巨大壓力這兩項前提之下,年輕世代會更加要求自己收拾悲傷、壓抑情緒。
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曾在受訪中表示,年輕世代容易有以下四種情緒特質,包含:害怕、羞愧、憤怒、沮喪,
他們會擔心自己的表現輸給他人、不如預期、無法讓父母驕傲,而自責、沮喪、甚至對自己憤怒、對未來萌生消極的想法。
這無關抗壓性的問題,青少年、年輕世代的生理和心理,因經歷世事還未深,加上初踏入多元繁雜的社會,自然會比長者更需要空間和時間去調適。
.
而父母也如同一面鏡子,孩子在清楚感受到父母的疲憊和壓力後,會因此轉而給自己更高的要求,自行承受更多負面情緒,壓抑、不願說出口,
長期下來,他們可能表面上帶著笑容是為了不讓父母擔心,但其實內心是越來越不快樂。
.
在今日這則輕生的快訊裡,我們很遺憾地看見如此年輕的生命消逝,
如果可以,期盼我們比起過往,更懂得覺察年輕世代的內在、更細膩看待孩子的身心發展。